首页 > 百家姓

[ suī ]

读音:suī

拼音:sui

简繁:眭

五笔:HFFG

五行:土

部外:暂无

五笔:HFFG

笔画:11画

吉凶:暂无

仓颉:BUGG

结构:左右

郑码:LBB

四角:64014

区位:7785

统一码:772D

异体字:?,睢,?

英汉互译:暂无

笔顺:竖、横折、横、横、横、横、竖、横、横、竖、横

笔顺演示

王由三横一竖构成,三横代表天、地、人,一竖贯通天、地、人,这就是天、地、人都要归“王”管的不二哲学。上古时期夏、商、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“王”。“王”作为姓氏即来源于“王”这个至尊之位;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。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6122018年2014年
2013年2007年2006年
1995年1987年1982年418
明朝元朝宋朝
北宋

内容来源于:www.522266.xyz

起源

眭姓主要源自:姜姓。

眭姓起源一

眭姓起源,史籍旷如,而民间口头传说中众说纷纭,且不少具有地域性特点。山西昔阳县东冶头乡人眭喜良所述,与同乡长者《眭氏历史考证》撰者已故凤鸣先生所述又不同,兹录如下,聊备一说,以待暇日详考。山西昔阳县东冶头乡当地有不少姓眭的。在老家眭字读“sui”和字典音同。传说春秋战国时期,有一个小王朝叫“圭(读gui)王朝”,因事要满门抄斩,很多人跪在河边,执法官问谁姓“圭”,有智者目视河水急中生智说自己姓“sui”,因山西昔阳人把“水shui”读作“sui”。目视水故在“圭”字前面加目,目视水故取“sui”音,很多人从之,躲过一劫。据当地老人讲,东冶头乡还有一处废墟,名叫“殿圪台”是“圭王朝”古宫殿旧址,听说还有石碑出土,是否确切,没有考证。也算是“眭”起源的一种说法。估计眭氏一族是北方少数民族,因当地有七月十五吃“面杨”的习俗,说宋朝杨六郎扫北,所到之处屠杀颇多,故当地人对杨家狠之入骨,用白面作成人的模样,蒸熟食之。这一传说和习俗与中国传统的对杨家持褒奖态度不同,恐怕事出有因。而杨六郎屠杀的多是北方民族,由此推断眭姓一族来自北方一说倒也成立。

眭姓起源二

源于姜姓,出自春秋时期白狄古肥子国君主隗绵皋之后,属于避难改字为氏。诸多姓氏史籍记载:战国时期,有赵国大夫食采于原肥子国故地睦邑(今山西昔阳东冶头镇,一说浙江淳安),因以为姓氏,称睦氏。其实,在该类姓氏史籍中,均是将“眭”字误写为“睦”字、或“睢”字,后以讹传讹,“产生”出了两个字形相似的“睦氏”和“睢氏”。据《元和姓纂》所载:“眭,赵大夫食采眭邑,因以为氏”。另有一说谓战国时,肥子国(山西省太原以东)国君姓圭,其子孙因怕受侵轧之害累及全族,改作眭姓。可见眭姓早在2500年之前即已形成。眭氏族中,曾有“明经知数,却诏出关”一联,褒扬的是汉代眭弘,以明经出任议郎。北魏的眭夸义却诏书而暗潜出关,保持其高洁的节操。丹阳之有眭姓,始于南唐。据《丹阳县志》(光绪版)记载,丹阳眭姓第一人(亦即始迁之祖)是南唐刺史眭昭符,字隆祖,赵州高邑(河北高邑县)人。为南唐进士,先曾徙居金陵,保大年间任常州刺史。他胆识过人,为政宽简,治绩显著。至后周显德五年(958年),中主李璟称藩于周,令昭符为南唐进奏使,置邸大梁(开封市)。后主李煜嗣位,又屡次委昭符为进奏使,斡旋于金陵、大梁之间。作为使节之臣,眭昭符尽忠职守,不卑不亢,周啖之以禄,不受;宋施之以威,不惧,始终不辱使命,北人甚为敬重。南唐亡后,他怀念故国,耻作宋臣,挈家下来到丹阳,卜居于城南的董庄(横塘镇眭巷村东),开辟了丹阳眭氏一脉。通过长期的繁衍发展,逐渐跻身于本邑望族之列。眭氏宗人在丹阳阵容庞大,仅以“眭”字命名的村庄就多达8个,不带“眭”字而实际上为眭氏族居的村庄更多,主要分布在横塘、延陵、开发区、里庄、吕城、陵口、麦溪、珥陵和云阳等镇。

明景泰六年(1455年),丹阳眭氏修订了《眭氏宗谱》,至清雍正十一年(1733年),再次续修。千百年来,眭氏族中贤人颇多,汉代有符节令眭弘,三国时有农民义军首领眭固、北魏有中郎将眭夸等知名于世。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共录眭姓名人4个,竟有2个是丹阳人。《江苏艺文志?镇江卷》录眭姓8人,全是丹阳籍。《丹阳县志》(光绪版)中载眭姓进士、贡士、举人等竟达40余名。明代有户部员外郎眭纮、翰林院检讨眭石、武略将军眭宪、武毅将军眭嘏;清代有监察御史眭朝栋、画家眭石亭等。丹阳城内燕子巷旧有一座规模颇大的眭氏宗祠,厅柱上挂有一副楹联:“西汉家声远,南唐世泽长”,对眭姓历史上极有影响的两个人物:西汉符节令眭弘和南唐进奏使眭昭符作了褒扬。

1990年10月,东冶头镇出土了元朝大德四年(公元1300年)镌刻的《眭让立墓碑》,其碑文曰:“眭为天下之着姓也,世居大卤、乐平、东山、静阳。”东冶头村,即明朝嘉靖年间由静阳村分立而成。该其地还有一通元朝大德十年(公元1306年)郭氏墓碑,碑文云:“前有昔阳之泊,北望肥子古城。”可见,民间传说确实,且已有悠久的历史了,该地当为晋昭公安置肥子绵皋的奉祀之所在。眭氏(睦氏)族人大多尊奉隗绵皋为得姓始祖。

眭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群体,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,在台湾省名列第五百十二位,其字阿的睢氏名列第九百位,字讹的睦氏名列第一千七百零二位,多以赵郡、丹阳、零陵、太原为郡望。

今江苏省的南京市、徐州市、镇江市丹阳市、常州新北区、武进区、金坛市、扬州市,陕西省的澄城县,湖南省的永州市零陵区、宁远县、祁阳县、衡山市、岳阳市、益阳市安化县、娄底市,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,湖北省的武汉市、黄梅市,山西省的太原市、晋中市昔阳县、阳泉市,河北省的石家庄市赵县、高邑县、赞皇县、保定市,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、灵武市,江西省的南昌市、永新市、赣州市、南康市、吉安市,四川省的成都市、宜宾市、绵阳市江油市、德阳市,福建省的福州市,云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,广东省的深圳市,重庆市忠县,北京市,上海市,台湾省,美国,澳大利亚等地,均有眭氏以及字讹形成的睦氏、睢氏族人分布。

眭氏,宋版《百家姓》未录此姓,然其成姓已久。眭姓地望为赵郡,实为今河北高邑、赵县一带。这里恰恰是先秦时期鲜虞国和中山国的疆土。据《左传》,肥、鼓二国,皆为鲜虞附属,同为白狄之别种。江苏省丹阳之眭姓,始于南唐。据《丹阳县志》(光绪版)记载,丹阳眭姓第一人(亦即始迁之祖)是南唐刺史眭昭符,字隆祖,赵州高邑(河北高邑县)人。为南唐进士,先曾徙居金陵,保大年间任常州刺史。他胆识过人,为政宽简,治绩显著。至后周显德五年(958年),中主李璟称藩于周,令昭符为南唐进奏使,置邸大梁(开封市)。

明景泰六年(1455年),丹阳眭氏修订了《眭氏宗谱》,至清雍正十一年(1733年),再次续修。千百年来,眭氏族中贤人颇多,汉代有符节令眭弘,三国时有农民义军首领眭固、北魏有中郎将眭夸等知名于世。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共录眭姓名人4个,竟有2个是丹阳人。《江苏艺文志.镇江卷》录眭姓8人,全是丹阳籍。《丹阳县志》(光绪版)中载眭姓进士、贡士、举人等竟达40余名。眭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

赵郡:汉高帝四年(戊戌,公元前203年)将原秦朝邯郸郡改为赵国,治所在邯郸(今河北邯郸)。东汉建安年间(公元196~219年)改为赵郡,辖地在今河北省中部石家庄市、赵县、邯郸市一带地区。隋朝时期移治到赵县(今河北赵县)。

丹阳郡:丹阳古称润州、丹杨郡,是十分古老的地名,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。先秦时期,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,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(今江西南昌)。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,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。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(庚申,公元前121年),是由原豫鄣郡改置,治所在宛陵(今安徽宣城),下辖十七县,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,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、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。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(今江苏南京),以后辖区缩小。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,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。隋朝吞灭南朝陈国后曾废黜,后隋炀帝又置润州,治所在延陵(今江苏常州),再以蒋州(今江苏南京)为丹阳郡。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(今江苏镇江)。北宋政和年间(公元1111~1118年)升为镇江府。另外,古代楚国最早的都城原在丹阳,即今湖北秭归一带,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,仍名其地为丹阳。还有,秦朝时期有一丹阳县,亦称丹杨县,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,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。明、清两朝乃至民国时期,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,位于古城溧阳市旁边,紧依长江,今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。

零陵郡:零陵、永州是两个重要的古地名。永州在隋朝以前称零陵。隋朝以后,永州、零陵成为一地二名。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载:舜“南巡狩,崩于苍梧之野,葬于江南九疑,是为零陵”。这里所说的零陵,实际上就是舜陵,或者说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设立零陵县,也有纪念舜帝之意。三国时期孙吴国置郡,为黄盖之族所建。唐朝初年废黜。隋文帝统一中国后,按“存要去闲,并小为大”的原则,废除州、郡、县制,实行州、县制。因郡西南有“永山永水”,将零陵郡改置永州总管府。从置永州总管府到今天,永州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,已经存在一千四百多年了。1949年10~11月,永州各县先后解放,永州专区于10月正式成立。1950年5月,永州专区改名零陵专区。1952年11月,衡阳、零陵、郴州三个专区合并为湘南行政区。1954年7月,湘南行政区撤销,原零陵专区所属各县,除新田划归郴县专区外,其余县全部划归衡阳专区。1962年12月底,恢复零陵专区,专员公署设零陵县芝城镇(今芝山区),辖八县:零陵、东安、道县、宁远、江永、江华、新田、蓝山。原零陵专区的祁阳、祁东二县划归衡阳专区。1964年5月,划零陵、道县的十二个公社和九个国营林场,设置潇水林区管理局。1968年9月,改零陵专区为零陵地区。1979年,零陵县东风镇改名永州镇,由地区直接领导。1982年1月,改永州镇为县级永州市。1983年2月,祁阳县重新划归零陵地区管辖。1984年6月,撤销零陵县,恢复县级冷水滩市。至此,零陵地区辖永州、冷水滩两市和祁阳、东安、双牌、道县、宁远、江永、江华、新田、蓝山等九县。1995年11月21日,国务院以国函110号函批复湖南省人民政府,同意撤销零陵地区和县级永州市、冷水滩市,设立地级永州市。原县级永州市改名芝山区,原冷水滩市改名冷水滩区。地级永州市辖原零陵地区的九县和芝山、冷水滩两区,市委、市人民政府驻芝山区。1997年7~8月,市委、市人民政府先后迁驻冷水滩区。

太原府:亦称太原郡。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(乙卯,公元前246年)置郡,治所在晋阳(今山西太原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、霍山北部一带地区。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、交城市、平遥市、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。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,又另设晋阳,与太原同城。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。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(庚辰,公元980年)改并州为太原府,移治阳曲(今山西太原)。以后宋朝、金国的河东路、河东北路,明、清两朝以来皆为府。民国时期改为市,成为山西省会所在,一直沿用至今。

赵郡堂:以望立堂,亦称赵国堂、邯郸堂。

丹阳堂:以望立堂。

零陵堂:以望立堂。

太原堂:以望立堂。

一、suī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上海之松江,山东之鱼台,山西之太原、大同,内蒙古之乌海,湖北之利川,湖南之冷水江,江西之南康,广西之灌阳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姓氏考略》收载,其注云:“音‘虽’。《姓纂》:赵大夫食采眭邑,因以为氏。”(按:《中国姓氏大全》称:“春秋时赵国大夫食采于眭邑,因以为氏。”既为“春秋时”,何以有“赵国大夫”?似误。)《姓氏词典》又注:“guī,另姓。”《中国姓氏大全》则称:“不念guī”;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音suí。汉代有眭弘;北魏有眭夸;明代有眭石,丹阳人,万历进士。

二、guì

罕见姓见。《中文大字典》收载。其注引《集韵》云:“眭,姓也。”。《汉语大字典》音suī。

三、

眭姓起源:见《集韵》。

四、

眭姓分布:安徽淮南、湖南攸县、上海嘉定、江西南康、台湾、江苏、四川、北京、山西等地均有此姓。

眭姓起源:春秋时晋大夫食采于眭(故城在今陕西泾阳),子孙以邑为氏。亦见《集韵》。

眭姓名人:

眭弘,汉时符节令,鲁国蕃人。眭石,明时丹阳人,万历举进士,官翰林。

郡望:赵郡。

历史名人

眭姓古代名人

眭弘汉代,官符节令,是董仲舒的学生。秦亡以后,在汉朝,儒生从尊孔复古观念出发,更是积极倡导禅让制,据《汉书·眭弘传》,眭弘颇学了点天人感应的东西,于是上书昭帝:“我的老师董仲舒说了,做皇帝也要讲究天命的,没天命的人,就算继承皇位,也是坐不稳的。现在到处是神奇的景象,看样子是有平民百姓要做皇帝,您的位置虽然是合法继承的,但根据异象的显示,看起来也该交给别人了。建议您号令天下,寻找一个适合代替您的人,把皇位让给他,您呢,就找块小地方养老,不是很好吗?”当时昭帝年幼,主持政务的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,一听,这还了得,于是眭弘被霍光所杀,这件事情有意思的地方并不在眭弘被杀,而是他的胆子--连公孙是谁都没闹清楚,就敢叫皇帝退位,可见谶纬给了他多大的勇气。儒生们倡导直接禅让的策略行不通,他们便采取变通手段,《汉书·哀帝纪》载夏贺良以赤精子之谶,认为汉运已衰,当再受命,哀帝行之。此方法虽不是禅让,但多少还有点禅让的味道,可惜后哀帝觉悟,知道一旦推行再受命学说,禅让就不可避免,家天下就受到威胁,所以仍然杀了夏贺良。

眭夸赵郡高邑人,其祖眭迈曾为晋司马越谈军谋掾,后为石勒所用,官至徐州刺史;其父眭邃在后燕末官至中书令,拓跋圭进攻后燕时,眭邃劝慕容宝坚壁清野以相拒击;眭夸本人娶“当时名达之士”钜鹿魏攀女为妻,“少与司徒崔浩为莫逆之交”,赵郡眭氏当然合于礼聘士人诏书所定的“贤俊之胄、冠冕州邦”的标准。“浩为司徒,奏征其为从事中郎,辞疾不赴。州郡逼遣,不得已,入京都。与浩相见,延留数日,惟饮酒谈叙平生,不及世事。浩每欲论屈之,竟不能发言。其见惮如此。浩后遂投诏书于夸怀,亦不开口。”眭夸后来竟“托乡人输租者,谬为御车,乃得出关。……时朝法甚峻,夸既私还,将有私归之咎。浩仍相左右,始得无坐”。

郡望

赵郡:汉高帝四年(戊戌,公元前203年)将原秦朝邯郸郡改为赵国,治所在邯郸(今河北邯郸)。东汉建安年间(公元196~219年)改为赵郡,辖地在今河北省中部石家庄市、赵县、邯郸市一带地区。隋朝时期移治到赵县(今河北赵县)。

丹阳郡:丹阳古称润州、丹杨郡,是十分古老的地名,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。先秦时期,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,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(今江西南昌)。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,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。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(庚申,公元前121年),是由原豫鄣郡改置,治所在宛陵(今安徽宣城),下辖十七县,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,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、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。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(今江苏南京),以后辖区缩小。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,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。隋朝吞灭南朝陈国后曾废黜,后隋炀帝又置润州,治所在延陵(今江苏常州),再以蒋州(今江苏南京)为丹阳郡。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(今江苏镇江)。北宋政和年间(公元1111~1118年)升为镇江府。另外,古代楚国最早的都城原在丹阳,即今湖北秭归一带,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,仍名其地为丹阳。还有,秦朝时期有一丹阳县,亦称丹杨县,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,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。明、清两朝乃至民国时期,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,位于古城溧阳市旁边,紧依长江,今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。

零陵郡:零陵、永州是两个重要的古地名。永州在隋朝以前称零陵。隋朝以后,永州、零陵成为一地二名。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载:舜“南巡狩,崩于苍梧之野,葬于江南九疑,是为零陵”。这里所说的零陵,实际上就是舜陵,或者说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设立零陵县,也有纪念舜帝之意。三国时期孙吴国置郡,为黄盖之族所建。唐朝初年废黜。隋文帝统一中国后,按“存要去闲,并小为大”的原则,废除州、郡、县制,实行州、县制。因郡西南有“永山永水”,将零陵郡改置永州总管府。从置永州总管府到今天,永州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,已经存在一千四百多年了。1949年10~11月,永州各县先后解放,永州专区于10月正式成立。1950年5月,永州专区改名零陵专区。1952年11月,衡阳、零陵、郴州三个专区合并为湘南行政区。1954年7月,湘南行政区撤销,原零陵专区所属各县,除新田划归郴县专区外,其余县全部划归衡阳专区。1962年12月底,恢复零陵专区,专员公署设零陵县芝城镇(今芝山区),辖八县:零陵、东安、道县、宁远、江永、江华、新田、蓝山。原零陵专区的祁阳、祁东二县划归衡阳专区。1964年5月,划零陵、道县的十二个公社和九个国营林场,设置潇水林区管理局。1968年9月,改零陵专区为零陵地区。1979年,零陵县东风镇改名永州镇,由地区直接领导。1982年1月,改永州镇为县级永州市。1983年2月,祁阳县重新划归零陵地区管辖。1984年6月,撤销零陵县,恢复县级冷水滩市。至此,零陵地区辖永州、冷水滩两市和祁阳、东安、双牌、道县、宁远、江永、江华、新田、蓝山等九县。1995年11月21日,国务院以国函110号函批复湖南省人民政府,同意撤销零陵地区和县级永州市、冷水滩市,设立地级永州市。原县级永州市改名芝山区,原冷水滩市改名冷水滩区。地级永州市辖原零陵地区的九县和芝山、冷水滩两区,市委、市人民政府驻芝山区。1997年7~8月,市委、市人民政府先后迁驻冷水滩区。

太原府:亦称太原郡。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(乙卯,公元前246年)置郡,治所在晋阳(今山西太原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、霍山北部一带地区。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、交城市、平遥市、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。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,又另设晋阳,与太原同城。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。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(庚辰,公元980年)改并州为太原府,移治阳曲(今山西太原)。以后宋朝、金国的河东路、河东北路,明、清两朝以来皆为府。民国时期改为市,成为山西省会所在,一直沿用至今。

赵郡堂:以望立堂,亦称赵国堂、邯郸堂。

丹阳堂:以望立堂。

零陵堂:以望立堂。

太原堂:以望立堂。

一、suī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上海之松江,山东之鱼台,山西之太原、大同,内蒙古之乌海,湖北之利川,湖南之冷水江,江西之南康,广西之灌阳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姓氏考略》收载,其注云:“音‘虽’。《姓纂》:赵大夫食采眭邑,因以为氏。”(按:《中国姓氏大全》称:“春秋时赵国大夫食采于眭邑,因以为氏。”既为“春秋时”,何以有“赵国大夫”?似误。)《姓氏词典》又注:“guī,另姓。”《中国姓氏大全》则称:“不念guī”;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音suí。汉代有眭弘;北魏有眭夸;明代有眭石,丹阳人,万历进士。

二、guì

罕见姓见。《中文大字典》收载。其注引《集韵》云:“眭,姓也。”。《汉语大字典》音suī。

三、

眭姓起源:见《集韵》。

四、

眭姓分布:安徽淮南、湖南攸县、上海嘉定、江西南康、台湾、江苏、四川、北京、山西等地均有此姓。

眭姓起源:春秋时晋大夫食采于眭(故城在今陕西泾阳),子孙以邑为氏。亦见《集韵》。

眭姓名人:

眭弘,汉时符节令,鲁国蕃人。眭石,明时丹阳人,万历举进士,官翰林。

郡望:赵郡。

姓氏源流

一、suī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上海之松江,山东之鱼台,山西之太原、大同,内蒙古之乌海,湖北之利川,湖南之冷水江,江西之南康,广西之灌阳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姓氏考略》收载,其注云:“音‘虽’。《姓纂》:赵大夫食采眭邑,因以为氏。”(按:《中国姓氏大全》称:“春秋时赵国大夫食采于眭邑,因以为氏。”既为“春秋时”,何以有“赵国大夫”?似误。)《姓氏词典》又注:“guī,另姓。”《中国姓氏大全》则称:“不念guī”;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音suí。汉代有眭弘;北魏有眭夸;明代有眭石,丹阳人,万历进士。

二、guì

罕见姓见。《中文大字典》收载。其注引《集韵》云:“眭,姓也。”。《汉语大字典》音suī。

三、

眭姓起源:见《集韵》。

四、

眭姓分布:安徽淮南、湖南攸县、上海嘉定、江西南康、台湾、江苏、四川、北京、山西等地均有此姓。

眭姓起源:春秋时晋大夫食采于眭(故城在今陕西泾阳),子孙以邑为氏。亦见《集韵》。

眭姓名人:

眭弘,汉时符节令,鲁国蕃人。眭石,明时丹阳人,万历举进士,官翰林。

郡望:赵郡。

堂号

赵郡:汉高帝四年(戊戌,公元前203年)将原秦朝邯郸郡改为赵国,治所在邯郸(今河北邯郸)。东汉建安年间(公元196~219年)改为赵郡,辖地在今河北省中部石家庄市、赵县、邯郸市一带地区。隋朝时期移治到赵县(今河北赵县)。

丹阳郡:丹阳古称润州、丹杨郡,是十分古老的地名,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。先秦时期,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,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(今江西南昌)。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,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。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(庚申,公元前121年),是由原豫鄣郡改置,治所在宛陵(今安徽宣城),下辖十七县,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,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、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。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(今江苏南京),以后辖区缩小。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,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。隋朝吞灭南朝陈国后曾废黜,后隋炀帝又置润州,治所在延陵(今江苏常州),再以蒋州(今江苏南京)为丹阳郡。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(今江苏镇江)。北宋政和年间(公元1111~1118年)升为镇江府。另外,古代楚国最早的都城原在丹阳,即今湖北秭归一带,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,仍名其地为丹阳。还有,秦朝时期有一丹阳县,亦称丹杨县,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,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。明、清两朝乃至民国时期,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,位于古城溧阳市旁边,紧依长江,今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。

零陵郡:零陵、永州是两个重要的古地名。永州在隋朝以前称零陵。隋朝以后,永州、零陵成为一地二名。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载:舜“南巡狩,崩于苍梧之野,葬于江南九疑,是为零陵”。这里所说的零陵,实际上就是舜陵,或者说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设立零陵县,也有纪念舜帝之意。三国时期孙吴国置郡,为黄盖之族所建。唐朝初年废黜。隋文帝统一中国后,按“存要去闲,并小为大”的原则,废除州、郡、县制,实行州、县制。因郡西南有“永山永水”,将零陵郡改置永州总管府。从置永州总管府到今天,永州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,已经存在一千四百多年了。1949年10~11月,永州各县先后解放,永州专区于10月正式成立。1950年5月,永州专区改名零陵专区。1952年11月,衡阳、零陵、郴州三个专区合并为湘南行政区。1954年7月,湘南行政区撤销,原零陵专区所属各县,除新田划归郴县专区外,其余县全部划归衡阳专区。1962年12月底,恢复零陵专区,专员公署设零陵县芝城镇(今芝山区),辖八县:零陵、东安、道县、宁远、江永、江华、新田、蓝山。原零陵专区的祁阳、祁东二县划归衡阳专区。1964年5月,划零陵、道县的十二个公社和九个国营林场,设置潇水林区管理局。1968年9月,改零陵专区为零陵地区。1979年,零陵县东风镇改名永州镇,由地区直接领导。1982年1月,改永州镇为县级永州市。1983年2月,祁阳县重新划归零陵地区管辖。1984年6月,撤销零陵县,恢复县级冷水滩市。至此,零陵地区辖永州、冷水滩两市和祁阳、东安、双牌、道县、宁远、江永、江华、新田、蓝山等九县。1995年11月21日,国务院以国函110号函批复湖南省人民政府,同意撤销零陵地区和县级永州市、冷水滩市,设立地级永州市。原县级永州市改名芝山区,原冷水滩市改名冷水滩区。地级永州市辖原零陵地区的九县和芝山、冷水滩两区,市委、市人民政府驻芝山区。1997年7~8月,市委、市人民政府先后迁驻冷水滩区。

太原府:亦称太原郡。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(乙卯,公元前246年)置郡,治所在晋阳(今山西太原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、霍山北部一带地区。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、交城市、平遥市、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。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,又另设晋阳,与太原同城。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。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(庚辰,公元980年)改并州为太原府,移治阳曲(今山西太原)。以后宋朝、金国的河东路、河东北路,明、清两朝以来皆为府。民国时期改为市,成为山西省会所在,一直沿用至今。

赵郡堂:以望立堂,亦称赵国堂、邯郸堂。

丹阳堂:以望立堂。

零陵堂:以望立堂。

太原堂:以望立堂。

一、suī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上海之松江,山东之鱼台,山西之太原、大同,内蒙古之乌海,湖北之利川,湖南之冷水江,江西之南康,广西之灌阳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姓氏考略》收载,其注云:“音‘虽’。《姓纂》:赵大夫食采眭邑,因以为氏。”(按:《中国姓氏大全》称:“春秋时赵国大夫食采于眭邑,因以为氏。”既为“春秋时”,何以有“赵国大夫”?似误。)《姓氏词典》又注:“guī,另姓。”《中国姓氏大全》则称:“不念guī”;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音suí。汉代有眭弘;北魏有眭夸;明代有眭石,丹阳人,万历进士。

二、guì

罕见姓见。《中文大字典》收载。其注引《集韵》云:“眭,姓也。”。《汉语大字典》音suī。

三、

眭姓起源:见《集韵》。

四、

眭姓分布:安徽淮南、湖南攸县、上海嘉定、江西南康、台湾、江苏、四川、北京、山西等地均有此姓。

眭姓起源:春秋时晋大夫食采于眭(故城在今陕西泾阳),子孙以邑为氏。亦见《集韵》。

眭姓名人:

眭弘,汉时符节令,鲁国蕃人。眭石,明时丹阳人,万历举进士,官翰林。

郡望:赵郡。

栏目导航

热门姓氏